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刘先生家的老宅里藏着一件传家宝 —— 一枚刻着 “乾隆足银” 与 “喜” 字的银锭,底部还清晰印着 “大清银库” 的底款。这枚银锭在刘家已经传了几代人,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据家族老辈人讲,刘先生的祖上曾是当地有名的商号东家,靠着皮毛与茶叶贸易攒下殷实家业。祖上因协助朝廷转运军饷有功,获地方官赏赐这枚银锭,此后便作为家族荣耀代代相传。刘先生幼时常见祖父将银锭用红绸布裹着,在年节时取出来擦拭,边擦边讲祖上 “一诺千金助军饷” 的故事。那时银锭沉甸甸的分量,在他心里种下了对家族历史的敬畏。
这枚乾隆喜字银锭造型规整,弧面圆润饱满,底部平整光滑。银锭正面中央錾刻的 “喜” 字笔法浑厚,两侧辅以“乾隆足银” 四字分列左右两侧 “喜” 字上下,字体端庄有力,透着皇家器物的庄重感。底部 “大清银库” 四字清晰可辨,边缘还留有细密的铸造痕迹。经过两百多年的岁月沉淀,银锭表面形成了一层温润的包浆,呈柔和的银白色,抚摸时能感受到细腻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留下的温度。银锭整体无明显磕碰,保存完好,是清代官铸银锭中的精品。
展开剩余55%这枚银锭铸造于乾隆年间,正值清朝国力鼎盛时期。当时朝廷为规范货币流通,加强财政管理,由户部统一监造官银,“大清银库” 便是官方铸银的重要标识。这类喜字银锭多用于皇室庆典、官员赏赐或重要商贸交易,既具备货币职能,又承载着礼仪功能。它的铸造解决了当时地方私铸银锭成色不一、流通混乱的问题,为全国范围内的商品贸易提供了稳定的货币基础。从收藏角度看,官铸银锭存世量远少于私铸品,且带有 “大清银库” 款识的更为罕见,加之传承有序、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随着近年古钱币收藏市场升温,清代官银价格逐年上涨,这枚银锭的投资潜力也日益凸显。
刘先生此次决定出手这枚传家宝,实属无奈之举。家中近期各方面开支与日俱增,沉重的经济压力让他不得不考虑变卖藏品。“这银锭陪了家里两百多年,就像家里的一员,要送走心里真舍不得。” 刘先生说,但比起让银锭束之高阁,他更希望它能被专业收藏家珍藏,发挥更大的价值。通过本次推文出手,既能让更多收藏爱好者了解这件珍品,也能借助网络平台找到真正懂它、爱它的新主人。推文将提供银锭的多角度高清照片、专业知识意见及完整传承故事,让买家能全方位了解藏品信息,放心收藏。
发布于:湖南省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