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拼音cí qì,英文china/porcelain)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展开剩余74%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瓷是在高温烧制的白瓷胎釉面上,施以玻璃白与传统彩料,再低温烧制的釉上彩瓷。清代康熙晚期,制瓷工匠在珐琅彩和康熙五彩基础上创烧了粉彩这一新品种,并且粉彩瓷器在康乾盛世中得到繁荣发展。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
寿桃纹起源与中国古代神话紧密相连。传说西王母拥有蟠桃树,此树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食用后能长生不老 。西汉人东方朔曾三次偷取西王母的蟠桃,获得长寿之力,这让寿桃成为长生不老的象征。此外,中国向来有崇寿敬老的传统,桃树被视作长寿、辟邪之树,桃子也被赋予吉祥长寿之意,如民间谚语“榴开百子福,桃献千年寿”,体现了寿桃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寿桃纹还常与蝙蝠纹等吉祥纹样组合,蝙蝠谐音 “福”,寓意福气满满,两者结合表达 “福寿双全” 的美好愿望 。蝠纹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蝙蝠不是鸟,也不是鼠,而是一种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属动物学中的翼手目。在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运用“蝠”、“福”字的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以此组吉祥图案。
艺术点评:
此藏品器底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运用粉彩独特的渲染技法,使色彩过渡自然,盘上的桃枝、叶片、桃子以及蝙蝠等图案,都通过精细的勾勒描绘而成。其桃枝的纹理、叶片的形状,都展现出高超的线条掌控能力,使得图案栩栩如生。色彩搭配清新雅致,符合中国人内敛、含蓄的审美观念,展现了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盘中蝙蝠与桃子相结合,传达出“福寿双全”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在长寿的同时,也能享受福气和幸福的生活。这种将多种吉祥元素组合在一起的设计,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通过图案的组合,传递出丰富的吉祥寓意,不仅装饰了器物,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
发布于:安徽省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